《数码人生》连载之二十四 向更高境界迈进
99年时的工联,已经发展到相当的规模,公司运营的各方面也都步入正轨,成为兰州市较大的计算机公司。同时在惠普销售及服务上,也已经做到了西北的老大。而且凭着南振岐的钻研劲,已经给公司建立起了一个较为有效的管理体制,运作也还良好。企业文化经过三年的酝酿,也逐步成型,增强了公司的凝聚力。故而此时的南振岐,不用再为着公司的一些琐事而奔波劳累,他也终于有时间真正地站在一个管理者的角度,重新审视公司的发展。然而正是在对公司管理问题的思考中,南振岐发现,原来自己在管理知识上还相当缺乏,尽管在创业的过程中积累出了大量的经验,但是这些经验大都是些零散的,片面的,而缺乏系统性的总结,更没有上升到理论的高度。而且就公司的发展来讲,南振岐也在思考,难道公司就仅仅局限在电脑的销售上面吗?这难道就是南振岐所想要追求的成功或是胜利吗?南振岐又陷入了徘徊中。
怎样去突破现状?怎样让自己和公司都更加具有竞争力?或者工联的核心竞争力到底是什么?南振岐不清楚。虽然公司申请的是一个高新技术企业,但是难道这个高新技术企业只能靠销售一种产品而实现吗?能不能靠着具有自己独立知识产权的产品和技术为公司带来收益呢?怎样的管理才能让公司的运转更加有效呢?南振岐发现自己还有很多的知识需要提升,于是,他又有了返回学校学习的冲动。
正在此时,在一个很偶然的机会下,南振岐知道了兰州市委组织部组织了一个针对干部的企业管理学习班,要求参加培训人员必须年龄在35岁以下,本科毕业,在企业做中层领导。南振岐意识到这是一个很好的提升自我能力的机会,他对于管理,确实知之甚少,通过对管理的学习,既是对自我的能力的全面发展,更能够带着自己的公司在以后的发展中更强、更大、更快。于是南振岐就报名参加了这个培训班。
在此同时,南振岐再次返回兰大,学习管理知识。此时的南振岐,一边是公司的老总,一边是兰大的学生,背负这样双重身份的南振岐,也承担了比旁人更大的压力。首先从时间的分配上,他不能像其他同学那样将全部的精力放在学习上,而是要工作学习两头兼顾。上课时就认真学习、专心听讲,不上课的时候就回公司带着公司运营。晚上或者是周末不上课的时候就试着把学到的东西和工作的实际相结合,将公司管理的更好。
又一次返回兰大,熟悉而亲切的校园一切依旧。南振岐又回想起了差不多十年前每天骑自行车来回奔波的那段岁月,感慨万千。
一年多的脱产学习也恰恰是公司业务最为繁忙的时期,即使这样,南振岐也从没有缺过一天的课。在学习的过程中,南振岐一如既往地认真,他可能不是成绩最好的,但绝对是学习最认真的,各科的考试成绩基本上都处在中上水平。那一阶段,南振岐每天的工作和学习时间都在14个小时以上,每天睡眠不足6小时。但是这次学习,由于目标明确,不但学到了知识,更让南振岐感到欣慰的是,他在很多管理理论上找到了与自己思想产生共鸣的相关点。正如南振岐自己说的那样,通过在学校及培训班的系统学习,他发现,自己这几年在营销上出现过的问题很多都是一些营销学上的经典案例,那些被南振岐认为是自己创造发明的解决办法其实早在上世纪就有经济学家、管理学家对其作过经典的总结。比方说计件工资制,也即,工资不高但奖金很高,这同工联运用的高比例的奖金分红是一个道理,但是最后才发现,这在管理学上被称为是“马斯洛需求层次”和“赫兹伯格的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也就是指,在工资和福利劳保一定的前提下,基本工资发的再高员工都不会感谢你,但是如果一个员工工作做的很好,公司奖励给他一万块钱,或者是更少,他都会非常的感激公司。作为回报他肯定也会在以后的工作中做得更好。如此的案例比比皆是,但是在没有经过系统的学习前,南振岐只是靠着本能或是经验来这样处理,然而通过系统的学习后,南振岐能够把这些学到的东西同以往的经验相结合,并且马上运用于公司的管理,包括对财务的管理、对人力资源的管理、以及对市场营销的考核,以及对公司的发展战略定位等等都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还有诸如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以人为本,有效分权授权;目标管理;股份期权;ISO9001国际质量认证体系;资本运作等等。原来自己总结的管理方法和经验,有些在管理学术上早已是典范,有些是某一学科的具体案例。通过这样的教师授课,同学间的讨论交流,系统而全面的理论学习使南振岐的管理理念得到了极大程度的提升,管理模式、方法和方式都进一步系统化,对公司未来发展的思路也越来越清晰。
再有,正如南振岐想通过学习达到的第二个目标一样,他要通过新一轮的学习建立一个全新的人际关系网。南振岐这样说道:为什么人们在遇到困难的时候不是找社会上的人帮忙而是先找自己的同学和老师呢?因为同学和老师是人一生中最宝贵的财富,最有价值的资源。不论你是男是女,或者担任什么职务,只要你向他们提出要求,他们都会很真诚地帮你,不会牵涉到太多的利益冲突。在选择兰州大学时,南振岐就考虑到了兰大管理学老师的水平在整个甘肃省都是比较好的,而且当时南振岐的指导老师高新才还是兰州大学经管学院的院长,以及田中禾、田秋生、包国宪、崔明、林波、万红波等老师都给了他开启新知识库的钥匙。所以他们能够在知识层次和知识结构上都给与南振岐以巨大的帮助。另外,当时班上的同学在各方面的素质水平也都很高,他们有的跟南振岐一样,有着丰富的工作经验,从他们身上,南振岐也能学到很多优秀的经验和方法。而且,当时南振岐所在的班级,是兰州大学第一届管理学EMBA硕士班,共三十名学生,除了南振岐一人是民营公司老板以外,其他29人全部为政府高官或国营企业管理人员。在和他们的相处过程中,南振岐不但学习到了新的管理思维,更还建立了良好的人际关系网,这些都为他后来公司的发展提供了便利。
这些,对于南振岐来说,当然是不可多得的资源,他也充分地认识到,只有学校才能够将这样丰富的资源结合起来,共同帮助南振岐的发展。后来的事实证明,南振岐的选择没有错误,和他同窗的同学中有很多人都为工联及后来南特的发展做出了相当的努力。在学校的时候,南振岐就专门邀请老师和同学对工联公司的发展状况进行诊断,从中南振岐汲取了不少宝贵的意见。学校的许多领导、老师和同学和南振岐成为了很好的朋友,也为公司储备了较好的人力和智力资源。他们的帮助使得作为公司高层管理者的南振岐补上了管理经验不系统这一课,南振岐获益匪浅。
正如南振岐自己总结的那样,一个人的学业和事业是相互促进的,只要苦心钻研,学以致用,勇于拼搏,学业和事业就会在其中互助升华。“素质+信心+汗水=成功”所讲述的就是这样一个道理。工联过去的成功靠南振岐自己的经验和悟性,而一个管理者的知识层次、经验和悟性是决定企业发展走向的重要因素。现实中我们能看到的是,很过高学历的人在实际的工作中业绩并不理想,其关键的原因便在于他们对理论的运用,对工作的悟性还有对事情的洞察力不够;同样,如果没有相当的知识层次作为基准,想要在工作达到较高的程度也很难。所以南振岐很感激在学校的时日,并将此作为激励他的员工不断学习的动力。只有不断地勤奋努力,踏实工作、开拓创新、通过在公司的学习,向他人的学习,自我的学习,才能促进自己事业的进步,谱写出光辉的人生。
在阐释“自我提升”时,南振岐这样讲到:知识就是力量,要体现自我价值,就得努力学习;学习无止境,只有学习,才有未来。“自我提升”的价值观表明我们把学习看成是企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动力。我们企业的发展不再靠简单的增加投资、增加人员,而是要靠员工和企业能力的不断提高。在知识经济中,知识的增长是推动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而积累知识的主要途径是学习。借用著名管理学家彼得·圣吉的名言:“未来真正出色的企业,将是能够设法使各级人员全心投入,并有能力不断学习的组织。”以及著名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勒:“原始社会的力量源泉是暴力;工业时代的力量源泉是财富;而信息时代的力量源泉则为知识”。知识成为“终级替代者”。而回归到那句最简单、最直白的话语便是培根的“知识就是力量”。
重视知识,才让南振岐一而再,再而三地返回学校。最为企业管理者,他没有只顾“独善其身”,而是本着“兼济天下”的博大胸怀,将先进理念灌输给企业所有员工,并为他们创造学习的机会。正如南振岐在公司新员工培训会上讲到的:工联是一方能让个人的聪明才智和先进的理论、方法、经验施展的沃土。是金子总会发光,一个人应该有诚、学、干的精神,只要对公司、对股东有利的事一定要尽力做好,这才是合格的工联人。
|